肝豆状核变性的基本病因是体内各组织,尤其是肝、脑、肾、角膜等处铜沉积过多,导致组织损害和病变。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发生机制有以下几个学说:
一、该类患者胆汁中与铜结合的正常物质缺陷,可能是鹅脱氧胆酸与牛磺酸结合缺陷,导致胆汁分泌铜功能障碍。不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是:该类患者胆汁铜结合蛋白没有质的改变,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该类患者存在胆酸代谢异常。
二、肝脏铜结合蛋白合成异常,导致蛋白对铜的亲合力增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Wilson病患者铜结合蛋白(肝脏铜蛋白)对铜的结合常数是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该常数的4倍,但人们对资料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因而,Wilson病中异常蛋白对铜的高亲和力是否就是Wilson病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三、最合理的学说,是肝脏细胞的溶酶体参与了铜的代谢过程,实验观察到,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含量高出对照的40倍,认为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缺陷干扰了铜由溶酶体分泌到胆汁中去的过程,从而导致了Wilson病患者肝脏含铜量的增加。
总之,Wilson病不是由于肠道对铜吸收增加,而是由于胆道对铜的分泌障碍,这一障碍是先天性的,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在生后3个月不能合铜正平衡代谢转为正常,使铜正平衡代谢持续存在,结果导致了铜在体内的堆积。
治疗的原则是低铜饮食、用药物减少铜的吸收和增加铜的排出,治疗越早越好,对症状前期患者也要及时治疗。
一、低铜饮食
含铜高的食物如贝壳类海产品、动物肝脏、硬果类、可可和巧克力等应限制,使每日铜摄入低于1.5mg,饮用水应软化。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的排泄。
二、药物治疗
1、青霉胺为首选药,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日1~2g,分4次餐前服用,可逆转或减轻肝、神经和精神病变。病变缓解快慢个体差异很大,可数星期迅速康复,也可数年不见好转,有时甚至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后者可加大青霉胺用量至每日4g,数年后,症状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后可减至每日1g,终身服药。副反应有过敏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蛋白尿和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如遇过敏反应可脱敏后再用。
2、锌制剂可抑制铜在肠道内的吸收,锌可促使肠道产生铜结合蛋白,使铜与肠粘膜隔离,用硫酸锌或醋酸锌制剂每次50mg,每日3次,餐间服。
3、其他络合剂
(1)三乙基四胺:疗效及药理作用与D-青霉素基本相同。成人1.2g/d口服,副作用小,可用于青霉素毒性反应患者,但价格昂贵。
(2)二巯基丁二酸钠:为含巯基的低毒性高效重金属络合剂,可结合血中游离的铜、组织中与酶结合的铜离子。形成低毒性硫醇化合物经尿中排出;1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1-2次每天,5-7天为一疗程,可间断用药数疗程,可有牙龈出血和鼻出血等副作用。
三、对症治疗
肌强直及震颤可用安坦或金刚烷胺,症状明显者可用美多巴和息宁;精神症状明显者给与抗精神病药,智力减退者可用促智药。补充维生素D、钙剂。对于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治疗同其他原因所致的相同病变。
四、手术治疗
严重脾功能亢进导致长期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常容易出血和感染,青霉胺也可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可行脾切除术,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可考虑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