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即可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伴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以及腮腺炎、肿瘤、下颌化脓性淋巴结炎等所致者多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3)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多起病较慢,且有原发病及其他脑神经受损表现。
2.治疗
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功能恢复。
急性期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或服泼尼松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以后7~10日内逐渐减量。有病毒感染者,可给予抗病毒(阿昔洛韦)治疗。加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1次/d,肌内注射)。不能闭眼、瞬目者可用眼罩、眼药水和眼膏加以防护。急性期在茎乳孔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神经水肿。恢复期可做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患侧面肌活动的自我功能训练,并辅以面部肌肉按摩: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可考虑做面神经-副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严重的病人可做整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