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
1.解剖生理
小脑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及延髓背侧,借上、中、下小脑脚与中脑、脑桥、延髓发生联系。绒球小结叶和顶核系前庭结构向小脑延伸的部分,是最古老的结构,称原始小脑,它是平衡中枢,损害时即失去空间中的定向能力,引起躯干和下肢的共济失调。小脑半球分为前叶、后叶。小脑前叶及后叶的蚓锥、蚓垂是发生学上次古老的部分,称旧小脑,占据小脑蚓部的大部分,接受脊髓小脑束来的本体感觉,调节肌肉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后叶的大部分,也就是小脑半球的大部分属新小脑,它接受皮质-脑桥-小脑径路来的运动支配,对随意运动起重要的协调功能。
2.临床表现
小脑病变最重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
(1)小脑蚓部损害:为原始小脑及旧小脑受损,主要表现为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失调,病人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摇晃不定,步态蹒跚,状如醉汉,故又称醉汉步态或共济失调性步态。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常无眼球震颤,肌张力可下降,多见于小脑蚓部的髓母细胞瘤。
(2)小脑半球损害:主要为新小脑受损,病人的头及身体可偏向病侧,行走时步态不稳,易向病侧歪斜或倾倒,同侧上、下肢共济运动不协调,如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反跳现象阳性,误指试验偏向病侧,有意向性震颤,眼球向病灶侧注视时有粗大震颤。多见于一侧小脑半球的脓肿、星形胶质细胞瘤、或血管细胞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