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而形成。房间隔缺损绝大多数为单孔型,少数为多孔型,还有极少数呈筛孔状者。
房间隔缺损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20%~30%。女性较多见。由于小儿时期症状多较轻,不少患者到成人时才发现。
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有卵圆孔未闭,第一孔(称原发孔)和第二孔(称继发孔)未闭等不同类型,临床上以第二孔未闭型最常见。出生时及新生儿早期右房压力可略高于左房,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出现暂时性的青紫,随着肺循环血量的增加,左心房压力超过右心房时,分流转为左向右,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大小及两侧心室顺应性而不同。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静脉回流的血,又接受左心房分流的血,导致右心房、右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因而使右心房及右心室增大,肺循环血量增多,而左心室、主动脉及体循环血量则减少。如缺损较大产生大量的左向右分流时,肺动脉压力则不同程度的增高,少数病人晚期出现肺血管硬化而致梗阻性的肺动脉高压,当右心房的压力超过左心房时,血自右向左分流出现持续青紫(即艾森曼格综合征)。原发孔缺损伴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亦增大。
房间隔缺损的发病原因
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一样,房间隔缺损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其发生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所致。在胎儿心脏发育阶段(妊娠12周内),若有任何不利因素影响了心脏胚胎发育,致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即可导致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
(1)遗传因素:约15%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与畸变(三体综合征,trisomy syndrome);
(2)环境因素:宫内感染(TORCH)、放射线接触、代谢紊乱性疾病、缺氧、药物等。
房间隔缺损的分类
根据房间隔缺损发生的部位,一般分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以后者最为多见,包括中央型、下腔型、上腔型和混合型房间隔缺损,其中中央型占继发孔型的76%左右,为最多见的一种。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心房间隔下部,缺损前方接近主动脉壁,缺损的后缘接近房室结,缺损往往较大,常伴有二尖瓣或三尖瓣裂孔,形成关闭不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独立发生,也可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如肺动脉瓣狭窄,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以及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 syndrom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