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料: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区别及消化性溃疡预防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是由于防御因子的作用减弱、攻击因子的力量相对增强而引起的。而十二指肠溃疡是因为属于攻击因子的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都发生在十二指肠入口处的十二指肠球部。这个部位容易暴露在胃部流过来的胃酸中,黏膜容易受伤。

当身心承受强大的压力时,胃酸分泌将会增加,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将会溃烂,演变成“糜烂”的状态。通常只要过一段时间,糜烂就会自然痊愈,但是如果反复发生糜烂,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将会变性为类似胃黏膜的“胃上皮化生”组织。而这里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将会导致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使得糜烂进一步发展,形成溃疡。

溃疡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与呕血、血便。上腹将会出现以心窝为中心的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人出现绞痛,也有人感到胀痛、钝痛或灼痛。

疼痛和饮食有关,对胃溃疡而言,通常在空腹时或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是在空腹时、餐后2~3小时,或是夜间开始痛。十二指肠溃疡以空腹痛或夜间痛更为常见。

这种疼痛只要用餐,就会暂时缓解。这是因为刺激黏膜的胃液受到食物的中和所致。一般情况下,症状持续数日后,由于机体的防卫反应,使得溃疡表面产生叫做白苔的薄膜,疼痛会有所轻减。

消化性溃疡还常出现胃灼热(烧心)或打嗝等症状。胃灼热的症状在躺着的时候比站着或坐着的时候更明显,而左侧卧时尤其感觉强烈。这是因为左侧卧时胃液容易回流到食管下部,刺激食管黏膜的缘故。

呕血、血便等也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的症状。溃疡达到深处时,贯穿肌层里面的血管将会受到侵犯,引起出血。胃溃疡以呕血较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则以血便更常见。

呕血时,刚开始会觉得反胃,然后会吐出大量类似咖啡色的液体。这是由于胃里面的血液和胃液混合,出现化学变化,使得血液变成了咖啡色。一般来说,其中大部分是胃液,出血量并不多。

血便是指血液流入肠道,和粪便一起排出,这时会出现带黑色的大便(柏油便)。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穿孔:不管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当溃疡加深时,都可能突破胃壁或肠壁(穿孔),形成破洞,食物将从胃肠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时疼痛将会扩及整个腹部,腹肌受到刺激而变得紧张,触摸肚子将会感觉硬如木板,这一典型表现被称为“板状腹”。

一旦变成急性腹膜炎,很容易引发休克症状。患者将表现出脸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陷入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状态。如果在数小时之内没有动手术阻塞破洞,将会危及生命。

胃溃疡

一般认为,胃黏膜之所以会出现溃疡,可能是因为保护黏膜的“防御因子”和伤害黏膜的“攻击因子”间力量失衡所致。 

覆盖黏膜的黏液、黏膜本身的抵抗力、黏膜内的血液循环等,是保护黏膜的防御因子;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液、抽烟、饮酒、幽门螺旋杆菌等,则属于伤害黏膜的攻击因子。

调节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间力量平衡的是自律神经。自律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会发出以胃液分泌为首的各种指令。健康人的自律神经因为会正常运作维护平衡,因此不会发生溃疡。

但是,当身心承受强大压力时,自律神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胃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这样一来,防御因子的作用将会削弱,结果导致攻击因子的力量增强,胃黏膜受伤,出现溃疡。

这种胃溃疡产生的机制,常被比喻成以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为砝码的天平。承受压力时,支撑天平的支点位置就会移位,并最后导致攻击因子一方加重。

胃溃疡的进行方式1)黏膜的一部分发生糜烂。组织缺损较浅,常见于2~3周即自然痊愈的急性溃疡。2)组织缺损越过黏膜肌层,波及黏膜下层。常见于发生在幽门窦的溃疡。3)组织缺损更进一步扩展至固有肌层。在胃溃疡中最为常见。当溃疡破坏肌层中的血管时,就会出现血便或呕血。4)最终突破浆膜,形成胃穿孔的状态。发作时患者胃部疼痛剧烈,脸色苍白,应尽快就医诊治。

预防常识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

在短时间内(2~4周)使溃疡愈合达疤痕期并不困难,而关键是防止溃疡复发。溃疡反复发作危害更大。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