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料:肾胚胎瘤的症状表现及治疗

肾胚胎瘤(embryonic tumor of kidney):也称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或Wilms瘤。由肾内残留的胚基组织发展而来,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幼儿时的腹内常见肿瘤,在幼儿的各种恶性肿瘤中,本病约占1/4,最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3~5岁发病率显著降低,5岁以后则少见,成人罕见。

肾胚胎瘤症状体征

以腹部肿物为第一症状,贫血、低热、高血压常见,但血尿少见。

肾胚胎瘤临床表现

消瘦和腹部包块是本病最重要的症状。腹部包块最初常是母亲或保姆在为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摸到,以后发现腹部包块迅速长大,同时见患儿精神欠佳,食欲不振、烦燥哭闹、明显消瘦、低热,有时患儿血压升高,在短期内出现恶病质征象。由于肿瘤一般不侵犯肾盂,故明显血尿者较少,少数患儿尿中可查到红细胞。

肾胚胎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幼儿腹部发现包块,短期内明显增大,首先应考虑到肾胚胎瘤。检查时腹部包块表面较平坦,质硬。B超、CT扫描检查可明确肿块与肾脏关系及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这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腹部平片可见肿块阴影及有无钙化、骨化。静脉肾盂肾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受压或不显影,同时可了解对侧肾脏功能情况。在鉴别诊断中,主要需同先天性肾积水相鉴别,B超、CT扫描检查可明确这一病变。

肾胚胎瘤治疗原则

1.错构瘤小于4cm可不予处理。错构瘤较大者可行剜除术或部分肾切除术,瘤体较大、肾结构被破坏、功能丧失者,可以考虑行肾切除术。  

2.各类肾恶性肿瘤于确诊后均应早期施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包括肾周围脂肪组织、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大部输尿管及周围组织、受累的肾上腺;如肾静脉内瘤栓已延及腔静脉则应将其一并摘除,然后再修复腔静脉。

3.肾盂癌除行根治性肾切除外,还应将全部输尿管及输尿管口周围的膀胱壁一并切除。

4.肾母细胞瘤的瘤体过大者可在术前先行放射治疗,待瘤体缩小后再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放射治疗对肾盂癌及肾细胞癌的疗效较差。

5.化学药物治疗对肾母细胞瘤应常规应用,对肾盂癌及肾细胞癌可酌情应用,可选用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肾癌术后患者可酌情选用。生物治疗如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6.双侧肾癌或孤立肾肾癌的病变局限者可应用离体肾技术行肾部分切除术。

7.确诊肾肿瘤须行切除治疗时,可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同时行患肾动脉栓塞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瘤细胞转移。

8.肿瘤累及范围广、邻近器官已受累而不能切除时,可行姑息性肾动脉栓塞,辅以放疗和化疗。

9.肾肿瘤手术后需定期(3~6个月)作胸部摄片、B超和全身骨扫描(SPECT)随访检查,以发现肾蒂复发和转移。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