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病因
1.诱发因素:
体质因素: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等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 如气候骤变、居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
2.病原体:
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其中以病毒性肺炎最为常见。
小儿肺炎早期症状
轻重程度可相差很大,一般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
1.潜伏期
大多为2~3日或稍久。
2.轻症
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用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开始为频繁的剌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如感染,常涉及鼻咽及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份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在婴幼儿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大多数发热较高,可持续2~3日至1周左右。
3.重症
除轻症肺炎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等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
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冷感,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不久即可因部微红,发生疱疹和溃疡,称泡疹性咽炎。有时红肿明显,波及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渗出物,咽痛和全身症状均加征,鼻咽分泌物从稀薄变成粘稠。呼吸表浅、急促、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鼻翼扇动,有三凹征,呼气呻吟,颜面部及四肢末端明显紫绀,甚者面色苍白或青灰。两肺可闻及密集的细湿罗音。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压痛也明显。如炎症波及鼻窦、中耳或气管,则发生其它症状,全身症状也较严重。较严重症状中,要注意高热惊厥和急性腹痛,并与其它疾病作鉴别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高热惊厥大多见于婴幼儿,起病后1~2日连续几次。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以及中毒性肝炎。急性腹痛有时很剧烈,多在脐部周围,无压痛,往往早期出现,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能与肠蠕动亢进有关;但也可持续存在,有时与阑尾炎的症状相仿,多因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婴儿肺炎时常伴有心功能不全。肺炎重症常伴有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窜;昏睡,甚致昏迷、惊厥;球结膜水肿;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整;前囟门膨胀,有脑膜剌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均正常称为中毒性脑病,严重者颅压更高,可出现脑疝。有时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等,也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
4.血象
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内,但在早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严重病例有时也可减低,但中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
5.病程
较轻病例发热时间自1~2日至5~6日不等,较重者高热可达1~2周,偶可长期低热,达数周,由于病灶未清除,须经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小儿肺炎临床症状
在溃疡病急性穿孔的病人中,约70%有长期的溃疡病史。穿孔前常觉溃疡病症状加重;约10%病人没有溃疡病史,而突然发生穿孔。穿孔前常有暴食、进刺激性食物、情绪激动或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主要症状体征如下。
1.腹痛
突然发生剧烈腹痛是穿孔的最初最经常和最重要的症状。疼痛最初开始于上腹部或穿孔的部位,常呈刀割或烧灼样痛,一般为持续性,但也有阵发生性加重。病人因剧烈疼痛,精神恐惧,自觉如大祸临身。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因消化液沿升结肠旁向下流,引起右下腹部疼痛。刺激横膈疼痛可放散到肩部呈刺痛或酸痛感觉。这种剧烈疼痛初期是由强的化学性刺激所致。由腹膜大量渗出液将消化液稀释,疼痛可以减轻。
2.休克症状
穿孔初期,患者常有一定程度休克症状,主要是腹膜受刺激后引起的神经性休克,待腹膜反应性大量渗出中和消化液,休克症状往往自行好转。病情发展至细菌性腹膜炎和肠麻痹,病人可再次出现中毒性休克现象。
3.恶心、呕吐
约有半数病人有恶心、呕吐,在早期为反射性,并不剧烈,呕吐物可能有血,肠麻痹时呕吐加重,同时有腹胀,便秘等症状。
4.腹部触痛
穿孔早期触痛可能局限于上腹部或偏右上腹,有时右下腹触痛也相当明显,很像急性阑尾炎。但不久触痛可布及整个腹部。腹壁的反跳痛也常是阳性。
5.腹肌紧张
由于腹膜受刺激,腹肌有明显紧张强直现象,常呈所谓“板样强直”,腹肌强直在穿孔初期最明显,晚期腹膜炎形成后,强直程度反有相应的减轻。
6.腹腔游离气体
溃疡穿孔后,胃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将进入腹腔内,因此如能证实腹腔有游离气体存在,是诊断溃疡穿孔的有力证据。体检时约有75%病人中发现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7.X线检查
在站立位X线检查约有80~90%病人膈下见到半月状的游离气体影,对诊断帮助很大。
8.其他症状
发烧、脉快、白细胞增加等现象,但一般都在穿孔后数小时出现。腹膜大量渗出,腹腔积液超过500毫升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