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料:心肌梗死临床表现、诊断和辅助检查

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一)先兆症状

半数以上患者在发作前数日至数周有先兆症状,以新近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

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性心绞痛)等表现为最常见,亦可表现为心悸、气急、烦躁、乏力等。发现先兆,及时处理,部分患者可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

1.疼痛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主要症状。其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疼痛较重,持续时问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部分患者可无疼痛,或疼痛位于上腹部或放射至下颌、颈、背部。

2.心律失常极常见,为急性期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梗塞后1~2周内,尤以起病后24小时内多见。最常见的类型为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易在前壁心梗时发生。下壁心梗易发生传导阻滞

3.休克主要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出量急剧下降所致。常发生于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尿量少于20ml/h、脉细速甚至昏厥。休克常与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合并存在,病死率很高。

4.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病初几天内发生,或可在疼痛、休克好转时出现,系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

5.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多在第二天开始出现,一般热度在37.5~38.5℃,约持续一周。

6.胃肠道症状病初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肠胀气、呃逆等,此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7.心脏体征心浊音界可轻至中度增大,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有房性奔马律,心率可增快或减慢,部分患者可有心包摩擦音。

心肌梗死诊断

(一)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及(或)血清酶学的改变和演变,可以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心绞痛部位相同,性质相似但更剧烈,诱因不明显,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无效,血压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心电图动态改变。

2.主动脉夹层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撕裂样,休克样改变,但血压高。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UCG、X线(主动脉CTA)或核磁共振有助于诊断。

3.肺动脉栓塞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遽增加的表现,颈静脉、肝大、下肢水肿,心电图示S1QIIIT3,动态改变。血气分析

4.急腹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并穿孔等,有典型急腹症特征。心梗可放射至腹部。心电图心肌标志物

5.急性心包炎尤其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早期有心包摩擦音,全身症状不如心梗重,心电图显示除avR以外其余导联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

6.肥厚型心肌病可有胸痛和Q波,但无急性胸痛改变,心电图无动态改变,心肌标志物不高,超声可明确诊断。

心肌梗死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及估计病情均有价值。

1.特征性改变①坏死区出现病理性Q波;②损伤区出现ST段抬高,弓背向上;③缺血区出现T波倒置。

2.动态改变①起病数小时内高耸T波②数小时后ST明显上抬,弓背向上,与T波连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Q波,伴R波减低,并可能永久存在③ST抬高持续数日到2周左右,逐渐回基线水平,为亚急性期改变④T波在数周至数月内倒置,对称,波谷尖锐,称为“冠状T”3~6周时最深,后渐变浅或持续存在。为慢性期改变。

3.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出现典型梗塞图形的导联

V1~V3,V3~V5,V1~V5,

v5、V6、I、aVL前侧壁

Ⅱ、Ⅲ、aVF下壁

(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改变

1.肌红蛋白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恢复。特异性差。

2.TNI或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TNI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正常。TNT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

3.CK-MB起病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4.肌酸磷酸激酶(CPK或CK)发病后4~6小时左右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2~24小时,48~72小时恢复正常。

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