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护师资格考试:《答疑周刊》2012年第2期

【内科护理学】患者,男性,32岁,因"发热、肌肉酸痛、乏力3天"入院,查:T40℃,R40次/分,P120次/分,BP100/70mmHg,急性病容,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5cm,肾区叩击痛(+)。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病原治疗中,首选的药物是:

A.喹诺酮类

B.头孢菌素

C.青霉素

D.氯霉素

E.庆大霉素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疾病病因:

(一)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

(二)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钩体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由于钩体在外界存活需适当温度及湿度,其感染的方式需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

钩体病的治疗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及后症的治疗。

(一)抗菌治疗: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迄今尚无耐药株出现。研究证实,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生素,能有效缩短发热期,加速症状消退,并阻断器官损害的发生。对发病4d以上的重症患者,应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亦取得满意的疗效。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赫克斯默尔反应。特别是少数病人可再诱发致命的肺弥漫性出血。故首剂抗菌药物注射后应加强监护数小时。

(二)对症治疗:主要针对各种类型的重型钩体病患者。

(三)后发症的治疗:钩体病后发症为机体免疫反映所致,故无须抗菌药物。轻症状者常可自行缓解。对影响较大的眼葡萄膜炎、脑动脉炎等,可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病情。

【外科护理学】患者,男,28岁,8小时前因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绞痛,向肩背部放射,送到医院急诊,怀疑为急性胰腺炎,此时最具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为

A、血清淀粉酶测定

B、尿淀粉酶测定

C、血钙测定

D、血清脂肪酶测定

E、血糖测定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8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尿液淀粉酶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1-2周达到高峰,此病人8小时前发病,故血清淀粉酶测定最有诊断意义,升高到500U以上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儿科护理学】4岁男孩,婴儿期开始发现紫绀,逐渐加重,有昏厥及抽搐史。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有Ⅱ级收缩期杂音,P2减弱,有杵状指。最可能的诊断是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症

E.肺动脉狭窄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

法洛四联症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青紫,有些在生后不久即有青紫。青紫常见于唇、球结合膜、口腔黏膜、耳垂、指(趾)等处明显。由于血氧含量下降,稍一活动,如吃奶、哭闹、活动等,即可出现气急和青紫加重。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或活动时因气急而主动下蹲片刻。由于患儿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为杵状指(趾)。少数患儿由于脑缺氧可有头晕、头痛。婴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晕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过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称脑缺氧发作。此外,可因红细胞增加,血液黏稠度高,血流变慢可引起脑血栓,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

体检:患儿体格发育落后,心前区可隆起,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一般以第3肋间最响,其程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重,流经肺动脉的血液少,杂音则轻而短。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内科护理学】患者男性,60岁。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需判断患者气流受限情况,应采取的检查是

A.痰培养

B.血细胞计数

C.肺功能检查

D.影像学检查

E.动脉血气分析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C.

肺功能检查:采用一系列手段检测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包括肺容量测定,肺通气功能测定,通气、血流在肺内分布及通气/血流比率测定,气体弥散、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小气道功能等的测定及运动试验、动脉血气分析等。临床上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是肺容量测定、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动脉血气分析。所以选择C.肺功能检查。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