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答疑周刊》2011年第03期

【中医诊断学】

1.中午寒颤,午后即发热恶热,汗出好转,每日发作一次,其病属于:

A.湿温病

B.少阳病

C.疟疾病

D.瘟疫

E.太阳病

答案:C

解析:

寒热往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寒热往来无定时: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所以,本题应该选C,而不是B.

2.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的是:

A.自汗

B.盗汗

C.蒸汗

D.战汗

E.冷汗

答案:D

解析:

战汗就是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3. 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A.有神

B.无神

C.少神

D.神乱

E.假神

答案:E

什么是假神?

解析:

假神一般表现为: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4.目部的心脏相关部位是:

A.眼睑

B.黑睛

C.瞳仁

D.白睛

E.内外眦的血络

答案:E

解析: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5.湿痰的临床表现是:

A.痰清稀泡沫多

B.痰黄粘稠有块

C.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

D.痰少而黏,难于咯出

E.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答案:E

通过痰如何辨证?

解析: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上犯于肺所致。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块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所致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6. 外感秽浊不正之气、热毒内盛的舌象是: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苔

E.腐苔

答案:C

什么是积粉苔?

解析: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中药学】

1. 确定药物寒热温凉的依据是( )

A.神农氏尝百草的体会

B.《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C.《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D.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

E.口尝的滋味

答案:D

解析: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2. 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