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优点。在解决中医急症、重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不少品种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特别是多味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往往因提取工艺不够完善,一些大分子的杂质未能完全除去,从而使中药注射剂在配液时、或灭菌后、或贮存过程中出现色泽变深、浑浊、沉淀等,使制剂澄明度不合格,给生产带来麻烦或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降低疗效,影响临床使用。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及生产经验,笔者就中药注射剂澄明度谈几点看法。
1杂质未除尽
这是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最重要的因素。因中药提取液中大多数含有淀粉、树胶、树脂、果胶、粘液质、鞣质、蛋白质及色素等高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被视为无效杂质,它们如处理不当,则以胶粒的形式存在于注射剂中,当温度、pH值等变化时,使原胶体“老化”而呈现浑浊、沉淀而出现澄明度质量问题。
1.1淀粉、多糖类和粘液质:对这些水溶性杂质,用“水醇法”一般可除尽,但也与醇的浓度有关,醇浓度愈高,则这些杂质除去得愈完全。一般醇浓度在80%左右可除尽这些杂质。
1.2鞣质:鞣质在水及醇中均可溶解,故较难除去。因其具多元酚结构,极易被氧化而使注射剂颜色变深。另外,不仅它本身可缩合成鞣酐或鞣红沉淀,同时还可与注射液中的有效或无效成分结合形成沉淀。目前一般认为,鞣质是引起中药注射剂发生浑浊、沉淀及注射后引起局部疼痛、红肿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除非是有效成分,否则应除去。除去鞣质的方法有:
1.2.1热处理冷置法:在保证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加热或高温处理,破坏鞣质的胶体,使鞣质凝集,冷藏使之沉淀除去。
1.2.2石灰乳法:在有效成分不与Ca2+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的条件下,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石灰乳,使鞣质与Ca2+生成络合物沉淀除去。
1.2.3明胶沉淀法:在提取液中加入适量的明胶(2%~5%),使其与鞣质结合沉淀除去,然后再用C2H5OH除去过量的明胶。
1.2.4碱性醇沉法:在提取液中加入C2H5OH,使含醇量达80%以上,再用NaOH液调pH值7.5~8之间,则鞣质可形成盐类沉淀除去。
1.2.5酸性沉淀法:在提取液中加入盐酸调pH值在2~3之间,使鞣质沉淀,然后再加活性炭吸附除去。
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选用聚酰胺柱法、氨水法、乙醇乙酯法、透析法、离子交换法、醋酸铅沉淀法等方法除去鞣质。
1.3蛋白质:除去无效蛋白质的方法有:
1.3.1热处理冷置法: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会变性凝固,根据这一性质,可采用加热凝固法除去蛋白质。
1.3.2乙醇沉淀法:在提取液中加入C2H5OH,在含醇量达75%~80%时,则C2H5OH能破坏蛋白质形成的水化层,使蛋白质分子相互粘连,形成较大的蛋白质团发生变性、沉淀除去。
1.3.3等电点法:蛋白质分子中含有-COOH、-NH2,因此具有等电点。在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而能析出。因而可调节适当的 pH值,使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处于等电点而析出除去。
1.3.4树脂类:树脂类也是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重要原因。树脂烃类为一类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非醇、醛、酮、酯、酸类成分,性质极为稳定,因其为非极性物质,当输入水中之后比较容易析出沉淀除去;树脂酸类有羧酸及酚的化学性质,树脂醇类有极性基团,当它们输入水中之后较不容易很快沉淀析出,因此不易除尽,当灭菌或贮藏过程中可逐渐析出,使注射剂产生浑浊、沉淀。在水溶液中加入适量活性炭并加热若干时间,有助于树脂类杂质除去。
1.2.5色素类:水溶性色素含有-OH,可加沉淀剂如石灰乳,醋酸铅等除去;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媒脱色除去。
2有效成分不稳定
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常因灭菌时间及温度、pH值改变、安瓿的质量,外界条件(如温度、光线、空气等)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不稳定,发生氧化、分解、还原、水解、聚合等化学反应,出现浑浊、沉淀,影响注射剂的澄明度。
2.1药液pH值改变的影响: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其稳定性。调节适宜的pH值,不但能使有效成分溶解,同时能改善药液的澄明度。如中药注射剂加热灭菌或贮存过程中,由于某些成分的水解(如酯类、甙类)、氧化(如醛类)、聚合(如酚类)可产生酸性物质,由于pH值逐渐下降可使一些原来能溶解的成分析出,影响澄明度;又如生物碱类注射液往往因为pH值太高而不稳定;含有酸性、酚性成分的注射液在pH值太低时也不稳定。因此,在配制中药注射剂时,应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适宜的pH值,以保证有效成分的完全溶解。一般有效成分是碱性的(如生物碱类),pH值调在4~6为宜;有效成分为酸性或弱酸性的(如有机酸、酚类等),其pH值调在7.5~8为宜。另外,根据中药注射剂灭菌后pH值通常下降0.15~1.5的情况,在配制注射液时,常常适当调高pH值,使灭菌后注射剂能保持在较稳定的pH值范围内。
2.2药液浓度过高的影响:中药注射剂一般浓度愈高,则药液的颜色愈深,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愈高,虽然配制时药液可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但当灭菌或放置过程中,由于条件变化,有的可即析出浑浊、沉淀,有的逐渐析出沉淀。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调低药液浓度,并尽可能除尽杂质,或加入适当的助溶剂、增溶剂。
2.3出现乳光现象: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注射剂,可因挥发油在水溶液中的微量过饱和,或因外界条件(如光、空气)的影响而使挥发油氧化,从而出现乳光现象,造成制剂的澄明度不合格。可根据引起原因的不同采用重蒸馏、过滤、加抗氧剂、通惰性气体等方法加以预防。
3金属离子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可从生产用的设备、器具、各种试剂、附加剂、水及中药材原料中引入微量的K+、Na+、 Ca2+、 Mg2+、 Fe2+、 Al3+、 Pb2+等金属离子。由于这些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促进某些化学成分氧化、分解,生成新的化合物沉淀下来;或这些金属离子的存在,可与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或无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制剂的澄明度。可针对制剂污染金属离子的途径,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聚酰胺等除去金属离子。也可用透析法或加金属络合剂等措施除去金属离子。
4其他原因
除上述原因可造成中药注射剂产生浑浊、沉淀外,温度的变化、药物配伍不合理等原因也可引起中药注射剂澄明度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