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于1986年1月~1996年6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16例,其中早期手术组98例,死亡20例,占20.4%;超早期手术组18例,死亡8例,占44%.现就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06例,女10例。年龄50岁~50例,60岁~61例,70~79岁5例,平均65.3岁。有高血压病史101例,入院时血压升高82例。发病6h内入院29例,发病7~24h入院85例,24~72h入院2例。
1.2临床表现①意识改变:清醒10例,朦胧26例,浅昏迷21例,昏迷50例,深昏迷9例。②生命体征:体温>39℃9例,血压>24~30/12~15kPa82例。③瞳孔:一侧瞳孔散大14例。④去大脑强直2例。
1.3血肿情况本组均经CT或MRI扫描诊断:①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1]T=π/6×L×S×Slice.本组血肿量30~60ml64例,61~80ml40例,>80ml12例。②中线移位>0.5cm52例,>0.8cm24例。③环池、四叠体池变形或轻度变形72例,消失7例。④破入脑室32例。
1.4手术方式本组大多采取由颞中回或外侧裂入路行开颅吸取血肿清除术,术后在血肿腔内置一条直径为2.5~3mm硅胶管作体外引流。血肿破入脑室者,清除血肿后再行额部锥孔脑室引流术。
1.5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8例,占24%.术后能参加社会活动14例,生活自理26例,部分自理43例,重残5例。
1.6并发症肺部感染43例,消化道出血29例,肾功能衰竭4例,术后再出血8例。
2讨论
近年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手术方式常用开颅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碎吸术加引流,以及钻孔脑室引流术等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手术时机上,有学者认为超早期、早期及延期手术,亦各有优缺点。但是许多报道认为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就能提高外科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2]。
手术时机:按发病7h内为超早期,8~72h为早期,3天以上为延期。本组大多数为早期手术,因为发病后入院至手术时多已把超早期变为早期手术了。有学者认为,急性期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有再出血的危险性[3]。本组超早期手术组18例,术后再出血3例,占2.6%.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多系粟粒样动脉瘤破裂所致,出血后很快自行止血[4]。我们认为患者病情稳定就应尽早手术治疗,以促使脑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脑受压过久,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因受血肿挤压而产生缺血、缺氧、软化、呈不可逆状态,这些器质性损害,是造成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随着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发展方式不同,预后有着明显的不同[5]。破入脑室者死亡率显著增高。我们体会到尽早手术的优点:①迅速清除脑内凝血块及液化坏死的脑组织,使已移位中线尽快复位。②解除脑受压,使脑功能恢复成可逆状态。③减少继发脑干损害。在手术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吸取清除血肿时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因为血块下面很可能有出血点,宁可留下少量血块,以减少术后再出血有一定的好处。
作者单位:(韦玺 罗保穗)广东省顺德市桂洲医院顺德528305
(佘琦)广东省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参考文献
1多田明。脑神经外科,1981;9(2):251
2Kanno T, Sano H, Shinomingay, et al. Role of Surgery in hypertensive intracerbral hematomas. J Neurosurg,1984;61:1091
3Matsumoto K. Honclo H, CT-guidecl stereotaxic evacuation of hypge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J Neurosurg,1984;61:440
4陈恒年,王绍鹏,王振金,等。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1):37
5藤文男。脑血管障害,脑卒中,1992;7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