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验案三则

杨兆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学验俱丰。杨师妙用芒针,屡获佳效。现将杨师验案三则报道如下。

  1前列腺炎

赵某,男,23岁,未婚,1998年12月24日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口服泌尿灵、氧氟沙星、知柏地黄丸后,效果不显,遂来我所就诊。刻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情绪波动及劳累后加重,昼轻夜重,纳食可,睡眠可,大便正常,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史。查体:神清合作,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WBC 0~1,卵磷质小体较多。

中医诊断为淋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为前列腺炎。辨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之久犯手淫至脾肾亏虚,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固涩无权;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尿频、尿急、尿痛;动则耗气伤血,则见劳累后诸症加重。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取穴:秩边透水道,气海,关元,水道(双),百会,耳神门(双),内分泌(双)。校搜集整理

操作:先以6寸芒针,从秩边穴定向透向少腹水道穴,以针感达会阴及尿道麻窜感为佳,进针轻捻缓进,寻求良好针感,使气至病所不留针,再分别取气海、关元、水道,以4寸芒针轻捻缓进,垂直刺入,施捻转补法;百会、耳神门、内分泌均施以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4次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尿频、尿急、尿痛基本消失,微感小便不适,大便稍干,余无异常。嘱患者忌劳累,忌食辛辣食物,继续巩固治疗,共治10次,获临床痊愈。

按:本病属祖国医学“癃闭”、“淋证”范畴,清。沈金鳌云:“前阴诸疾,肝、任、督三经病也。”其发病与肝任督关系密切。《灵枢。癫狂》云:“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巧用6寸芒针取秩边定向透刺水道,能深刺到支配前列腺的盆腔神经丛S3S4神经,腹下丛交感神经,以促进前列腺的正常血液循环,改善腺体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消除炎症,缩小前列腺体积并达到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目的。配气海、关元以培补元气,鼓舞阳气,化气行水;百会位居巅顶,归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海,统督一身之阳气,刺之可振奋阳气;佐以耳神门、内分泌助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

  2单纯性肥胖

韩某,女,35岁,已婚,1998年8月24日就诊。主诉:形体肥胖7年。7年前因产后补养过度,形体日渐肥胖,行动不便,为求芒针减肥遂来就诊。现症见:形体肥胖,夜眠差,多梦,纳食多,口干,腹胀,耳鸣,腰腿酸软无力,月经量少,大便溏,小便频。查体:神清合作,精神可,形体丰腴,身高161cm,体重83kg,腹围119cm.舌淡,苔白厚腻,脉沉滑无力。

中医诊断为肥胖(脾肾阳虚);西医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病。辨证:患者因产后调护不当,补养太过,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过盛之水谷,使之留滞体内,蕴而生痰化湿,充行于肌肤之间,导致形体臃肿;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充养先天之本,久则肾阳亏虚,无力温煦脾阳,使脾气下陷,故见大便溏;冲任二脉失养,则月经量少。治则:温补脾肾,健脾利湿。

取穴:气海、关元、天枢(左)、水道(双)、提托(双)、上星、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操作:患者仰卧位,先取气海,直刺4寸,使阳气缓缓上行,感应放散至肚脐上方;再针关元,直刺3~5寸,施捻转补法,左侧天枢直刺4~5寸,施平补平泻法;提托,向会阴部斜刺3~4寸,使感应向会阴及生殖器放散,捻转补法;上星、百会、四神聪,斜刺3~5分,捻转补法;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直刺2寸,行提插捻转复式补法,留针20~3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2周后,精神较前好转,腹胀便溏消失,纳食较前减少,体重降至75kg,继续治疗1个疗程,体重降至72kg,无明显饥饿感;共治疗4疗程,体重降至69kg,且精神好,二便调,无特殊不适。

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减肥的作用机理在于:阻断下丘脑信息,抑制饥饿感,提高机体能量代谢速度,改善糖、脂代谢,促进体脂运动及脂肪分解。因芒针形体细长,能透过腹部脂肪层,使气直达病所。芒针深刺气海,补益元气;百会、上星均归属督脉,督脉乃诸阳之会,阳脉之海,补之能振奋阳气;佐以大小肠之募穴天枢、关元,以通调大小肠之气机,升清降浊;取水道穴以疏通经脉气机和水液输布,祛湿健脾;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以健脾和胃、化湿利水。诸穴相配,共奏温补脾肾、化湿利水之功。

  3胃下垂

杨某,女,36岁,已婚,1998年5月28日就诊。主诉:胃脘隐痛14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14年前因饮食不调出现胃脘隐痛。间断服西药,效不佳。1998年2月以来,诸症加重。胃镜示:返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轻度萎缩性胃炎、胃下垂。服中药无明显疗效,3个月体重下降4kg.刻诊:胃脘隐痛,喜揉喜按,纳差,口干,大便不调,小腹坠胀,伴心慌失眠,倦怠乏力,四肢欠温,经期提前,量多,色淡有块。查体:神清合作,形体消瘦,心肺(-),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脐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舌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胃脘痛(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西医:胃下垂。辨证:患者因饮食不调,冷热无常,饥饱无度,日久致脾胃功能失常,纳运失司,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而见胃脘隐痛,小腹坠胀;水湿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胃受纳腐熟失常,故见纳差;脾主运化,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脾运胃纳失职,气血生化无源,致气血两亏,久则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四肢欠温,脾不统血,冲任失养,则经期提前,量多;中气下陷,脾弱肌松而发“胃下垂”。治则: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取穴:百会、上星、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大横(左)、水道(左)、提托(左)、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操作:患者仰卧位,先针中脘3~4寸,以轻捻缓进之法,行捻转补法,使感应向两肋及少腹放散为佳;再针气海穴,轻捻缓进3~4寸,施以补法,令针感缓缓上行至脐上为度,关元直刺3~4寸,行轻捻缓进之补法,二穴合用使阳气缓缓上行,以温补中阳,升提元气;左侧天枢、大横、水道、提托,分别直刺3~4寸,行轻捻缓进补法,针感向会阴部放散。此组穴施术后,患者即可感到胃部发热,胃脘有向上升提的感觉。足三里直刺2寸,施烧山火强补法;丰隆、三阴交直刺1.5~2寸,行提插捻转复式补法;上星、百会斜刺3~5分,捻转补法,诸穴均留针30分钟,1次/d,14次为1个疗程。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