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位于结肠,呈连续性非节段分布,溃疡面多数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粘膜上。临床多表现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52岁,平均37.7岁;病程0.5~1年者4例,1~2年者10例,2~3年者8例,3年以上者6例。上述病例皆符合1999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2.治疗方法
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后用龙胆紫做上标记。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2%利多卡因0.2ml,行穴位皮下局部麻醉,将3号铬制羊肠线置入12号穿刺针的针芯内,从局麻点刺入皮下1~1.5寸,使局部产生酸、胀、麻感,然后边推针芯边退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30天埋线1次,1~3次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晨起和每晚睡前,坚持两手交替顺时针摩腹。注意忌酸、辣、甜类食物,忌烟酒,避免生气与劳累。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同上。结果:治愈17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
4.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西医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感染以及与遗传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系湿热之邪蕴结肠中,并与气血搏结,导致气滞血凝,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阳失衡。
穴位埋线疗法属中医治疗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局部羊肠线埋藏。由于羊肠线能对穴位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可以激发经气,并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起到疏通气血、健脾和胃补肾、平衡阴阳以调节脏腑的功能,并能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愈合溃疡和消除炎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