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湖北省地道药材基地建设的概况,发展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优势、方针、原则及布局,以及各大产区应建立的中药材骨干品种商品生产基地情况。
关键词: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布局;湖北省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植被类型较多,中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是全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湖北省中药资源约3939种,其中药用植物3354种,药用动物524种,药用矿物61种。以这些药物资源作基源的中药共有4531味,其中植物药3728味,动物药684味,矿物药88味,其它31味。
湖北省地道名贵中药材较多,如茯苓、黄连、厚朴、木瓜(皱皮木瓜)、杜仲、黄柏(川黄柏)、独活、半夏、麦冬(山麦冬)、湖北贝母、桔梗、党参(板党)、蜈蚣、龟板、鳖甲等。这些药材中的植物药,大多数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畅销于国内外。其中“九资河茯苓”质地坚实,体重,色白细腻,驰名中外,生产历史已达400余年。恩施“紫油厚朴”皮厚细腻,油性足,内皮色紫棕,气味浓厚,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古老背(枝城市)“金头蜈蚣”体粗质重,色黑发亮,头足色金黄,深受客商及患者喜爱。其它如“资丘独活”、“资丘木瓜”、“鄂西党参”、“板桥党参”、“英山桔梗”等,都是出口创汇的畅销品种。
九五期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湖北省中药材生产的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日趋完善,一批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如罗田九资河、英山草盘的茯苓生产基地,利川福宝山的黄连生产基地,长阳的木瓜、独活生产基地,襄阳的麦冬生产基地,英山、大悟的桔梗生产基地,五峰的辛夷生产基地,恩施的“三木”(厚朴、杜仲、黄柏)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在“八五”期间曾为我省中药经济的发展作过较大贡献,至今仍起着骨干作用。最近国家为了发展地道药材,共选了60个品种进行调研,其中湖北占了9个,它们是:茯苓、黄柏、半夏、桔梗、杜仲、黄连、麦冬、贝母和厚朴。
湖北省在发展地道药材生产和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有:
(1)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全省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既有沃野千里的平原,又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水域。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除山区高地外,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温暖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省内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土壤种类繁多,酸碱度适中。
(2)商品优势:湖北地处华中,地广物博,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药材商品交流渠道畅通。全省中药材商品种类多,质量好。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宗药材中,野生药材商品近300种,家种家养药材商品近200种,家种、野生兼有药材商品近120种,矿物类商品药材65种,其它类商品药材30余种。在这些传统优势地道药材商品,自五十年代以来,长期调供全国调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并与全国各地的医药工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营销关系。
(3)资源开发优势:我省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库区、神农架林区以及鄂西山区、鄂东大别山区,中药资源丰厚,加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因此,具有明显的中药资源开发优势。我省利用雄厚的科技力量,在三峡库区,建设以宜昌、兴山、秭归、巴东、神农架林区为中心的药材生产基地,开发生产杜仲、厚朴、木瓜、独活、续断、辛夷等传统品种,并对绞股蓝、神农香菊等进行综合开发研究;在鄂西自治州,建立以黄连、党参、厚朴、白术、黄柏为龙头的商品生产基地;在鄂东大别山区,建立以茯苓、桔梗、菊花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在鄂北岗地襄阳,建立以湖北麦冬(山麦冬)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在江汉平原水网区域,建立以龟甲、鳖甲为主的商品养殖基地;在宜昌、枝城,建立蜈蚣药材商品基地。在这些基地里,如能加强科技投入,可望将资源化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优势,促进药材生产的良性循环。
(4)医药工业生产优势:中药材是我省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中药材作为原料供应中成药厂,再加上饮片厂,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就更大了。因此医药工业厂家是地道药材商品的主要流向。目前,湖北医药工业产值逐年上升。如宜昌民康药厂、武汉健民集团、武汉中联、马应龙药业、红桃K集团、湖北回春制药厂等,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联结并带动了一批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道药材的生产和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众多的医药工业厂家和优质名牌产品,宏厚的医药工业生产基础,都为我省优质地道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使我省医药工业生产优势得以保持和发展。
为发展中药材生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科技为依托,建立中药材骨干品种商品生产基地”的方针和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方针,必须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1)市场导向:不论什么品种,市场的需求就是发展的方向。要以销定产,以销定购,克服药材生产的盲目性。
(2)效益为中心:药材生产要以增加效益为中心,要审时度势,找准市场位置,及时调节品种的生产,多方挖掘潜力,减少风险,扩大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品种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大效益。
(3)有利于产业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发展应是我省中药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要抓一批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有效益的优势品种,要做好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与药材(医药)公司和制药厂的结合,逐步探索出有利于药材生产流通的新体制和中药产业化的进程。
(4)发挥地道药材产品优势:以传统名优地道药材品种为骨干,加强科技投入,规范基地建设和品种生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规模,并及时开发新品种,上规模、上档次、树品牌、争效益。
根据中药生产区划的原则和国家总体政策发展的导向,笔者认为,“十五”期间全省地道药材生产和基地建设的注意力,应放在经济比较贫困、自然条件比较好、资源比较集中、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地区和有发展优势的品种上。主要有以下六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