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1 含义与特征

比类取象法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有人将其称为“类比逻辑”。在古代,这种思维方法是人们由宏观认识微观、以一般推论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认识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过度的主要思维方法。

比类取象法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观察的基础上,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它既属形式逻辑范畴,也具辩证逻辑的特点,是古代医学研究的主要思维方法。古代医家应用比类取象法研究医学,为人体的生理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治则治法提供了说明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2 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在进行医学研究时,通过直观观察和借助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应用比类取象法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治则治法。

2.1 说明人体结构

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思想指导下,通过观察,将自然现象类比人体,说明人体某些解剖结构,是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结构的基本方法。如《灵枢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人有毫毛。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这是古人认识人体的典型直接类比。

2.2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1)用社会上官位职能及自然现象类比人体,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并以一国之君对治国的重要性及君臣地位等级关系类比五脏,说明心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用五行的属性特征及生克关系类比脏腑,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的自然特征,说明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的某些生理功能和特性;用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相生关系,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相克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等。

(3)用天空空旷易于贯通的现象类比人类,医学育网搜集整理说明六腑泻而不藏的生理功能。如《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4)用自然界太阳光和热的重要性类比人体,说明人体的阳气的重要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并用太阳一日之中的位置变化类比人体,说明人体一日之中阴阳消长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始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5)用月之盈亏对潮汐变化的影响类比人体,说明人体生理状况。如《灵枢岁露》:“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这时抵抗外邪能力强,“虽遇贼风,其入浅而不深”。“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月 焦理薄,烟垢落”。这时抵抗外邪能力差,“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入也卒暴”。

(6)用四时生物活性特征类比人体,说明四季正常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

2.3 说明病因病理变化

(1)医学育网搜集整理用自然界风性善动数变,寒性收引,湿性粘滞,燥性干燥,火性炎上,暑性炅热外散等特征类比疾病,建立“六淫病因学说”,说明疾病的病因病理。

(2)用五种恶劣气候对植物损伤的现象类比疾病,说明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如《灵枢五变》说:“木之早花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久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由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3)用一年春夏秋冬阴阳转化类比疾病,说明疾病昼夜病情的变化。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藏居于身,故甚也。”

(4)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类比疾病,说明病理变化。如“母病传子”、“子病及母”、“水不涵木”、“土虚木乘”、“肝火犯肺”等就是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推演出来的病理变化。

2.4 说明诊断方法

(1)用“水火者阴阳之征兆”的阴阳特征类比疾病,进行阴阳辨证。即凡具有火的特征,如舌红、炎上、趋动、温热、灼津等特征的症状属阳;凡具有水的特征,如色暗、向下、趋静、寒冷、凝结、抑制等特征的症状属阴。

(2)根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原理,用五行属性归类法,说明诊法。中医学根据五行特征,将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声、五志与自然界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气、五香、五化进行归类,并用于诊断。如《素问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就是其例。医学育网搜集整理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