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清任在儿科学上的贡献

  关键词:王清任医林改错儿体解剖小儿生理病理小儿疾病治疗

  大家都知道清代医家王清任是以解剖学和气血学说鸣于医林,很少具体提到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当然,《医林改错》[1]是“记脏腑后,兼记数症”的解剖学专著,但书中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儿科的某些疾病(特别是儿科四大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有较多的论述,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作一探讨。再者,作为全面评价王清任的学术思想,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点。

  1.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

  1.1 胎儿期的发育。对胎儿的发育,历代医家做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南北朝徐之材和隋巢元方两人提出了分经养胎的理论,即妊后一月由肝经养,二月由胆经养……。王清任不同意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他慧眼独具,一言中的,“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那么母血怎么输送给胎儿?唐・咎殷在《经效产宝》中认为: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内经》也曾说过“人始生,先成精”,如此看来“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的质疑是合情合理的。因此,王清任比较科学地指出了胎儿的发育,“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既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两段,一段厚,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厚薄之间,夹缝中长一管,名曰脐带,下连儿脐。母血……转入脐带,长脏腑肢体,……至月足临生时,儿蹬破胎衣,头转向下而生”。对母血通过脐带营养胎儿的过程,以及胎儿发育的描述。虽还失于简略,且不十分正确,但较他的前人确实又进了一步。

  1.2 脑髓的发育。“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王清任较科学地描述了小儿脑的发育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记性在脑这一正确的认识。

  2.发痘疹之微,重“化瘀”和“补虚”

  2.1 麻疹的病因病理。麻疹(即痘疹)在宋代之前,认为是由于“胎毒”引起,到清代已经正确地认识到了是因“时行”,感受一种“疠气”所致的传染病。王清任即持这个观点,认为“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血管,将血中浊气逐之自皮肤而出,色红似花,故名天花;形圆如痘,故名曰痘”。记叙得比前人更具体了。并且还详细论述了痘浆的生成,“瘟疫……将血管中浊气与血,并……津液,逐之自毛孔而出,所以形圆色红,五六天后,痘中之血,仍迫还血管,痘内止存浊气津液”。与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毛细血管的反应,在其周围有浆液渗出及单核细胞浸润”[2],是非常一致的。

  另外,关于“血管内有瘟毒烧炼,血凝阻塞血之道路”和“瘟毒自口鼻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将气血凝结”等文字描述,与现在的DIC有些相似。这表明王清任基于儿体解剖,通过肉眼下的病理改变,探求发病机理,对弥补中医学重思辨、轻实验的偏颇,确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2 麻疹的逆症。麻疹的逆证,历来是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医家在治疗上感到棘手的。王清任临症数十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闷痘不出,周身攒簇,细密无缝,紫白灰色相间,萦间锁口,锁项托腮,皮肉不肿,通身水泡,不起胀行浆,不化脓结痂,见点后抽风不止,九窍流血鲜红,咳嗽声哑,饮水即呛,六、七天作痒抓破无血,七、八日泄肚,胃口不开;至危之时,头不能抬,足歪不正,两目天吊,项背后反等逆症,初见之时,辨明虚实,皆可望生。”

  2.3 麻疹的治疗。历代医家对治疗麻疹首当解毒的认识基本相同。王清任也说:“痘之顺逆,在受瘟疫之轻重,治痘之紧要,全在除瘟毒之方法。”“痘毒巢穴在血”,临症必须“辨明瘟毒轻重,血之通滞,气之虚实”。为麻疹的治疗,开辟了在解毒的基础上,又兼以活血逐瘀以及补气的新路子,创制了很多新方。如治痘形攒簇或夹疹夹斑,干呕烦躁,昼夜不眠,逆形逆症的通经逐瘀汤(桃仁、红花、赤芍、山甲、皂刺、连翘、地龙、柴胡、麝香);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的会厌逐瘀汤(桃仁、红花、甘草、桔梗、生地、当归、玄参、柴胡、枳壳、赤芍);治痘伴泄泻的止泻调中汤(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红花、附子、良姜、官桂);疹后痢的保元化滞汤(黄芪、滑石);身痒不止的助阳止痒汤(黄芪、桃仁、红花、皂刺、赤芍、山甲);周身溃烂,抽风的足卫和荣汤(黄芪、甘草、白术、党参、白芍、当归、枣仁、桃仁、红花)及疾久气虚的可保立苏汤(黄芪、甘草、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枣仁、山萸、枸杞子、故纸、核桃)等。王清任的这些临床经验对后世有较深的影响。如麻疹出疹后,热毒炽盛,遏于肺胃或声嘶目赤者,重用红花、生地、赤芍等[3];并发肺炎,高热烦躁神昏者,在解毒的基础上大用生地、赤芍、丹皮、丹参等活血凉血之品[4];还有人主张麻疹首重清肺,但要早防热毒深入营血,应用赤芍、丹皮等凉血,通血中之热结,以消麻毒[5]。至于麻疹后期,补气补血、温阳者,就更不乏其例了。校搜集整理

  3.疳证瘀血说

  治疗疳证一般以调整脾胃为主,王清任集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瘀血”说。其根据是:一“午后潮热,至晚尤甚”;二青筋暴露,为血管内有瘀血;三肚大坚硬成块,为血瘀凝结。治疗上,“通血管”用通窍活血汤:“去午后潮热”用血府逐瘀汤:“消化积块用膈下逐瘀汤”。“三方轮服,未有不愈者”。可见当时的疗效是可观的。

  任何一门新学说的提出,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有正确的理论根据;二是有反复的临床验证。疳证病在中州,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虚血少,久之则会因“虚”致瘀,或虚火烧炼,热灼血瘀等。可惜后人没有重视,但在一些验方中,有用当归、三棱、莪术、大黄等药治疳的记载,可以体现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另外,我们今天对疳证的兼症牙疳的治疗,在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川芎、赤芍、麝香等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消炎作用。因此,我们对这一学说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王清任对疳证治疗中“用大寒以清积热”的做法,大持异议。认为食伤脾胃或食积之虚热,均不宜用大寒之品。《幼幼新书》曾言:“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过凉。”可见,王清任敢于用临证实践的这把剪刀,裁剪前人的是非之论,是者则裁而用之,非者则剪而去之。

  4.抽风、半身不遂主乎“虚”

  抽风是根据症征的特点而命名的一种病症。《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篇中指出:“此症多半由伤寒、瘟病、或痘疹、吐泄等症,病久而抽。”病因是“气虚”。对抽风的具体症状也作了分析,“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气虚不固津液也;咽喉往来痰声……乃气虚不归原也”。可见王清任所述的抽风,实际上就是慢惊风。他还借助于老人寿终时项强身重,露睛天吊,牙紧流涎,痰声拽锯,冷汗淋漓之气脱现象来推证,是很有道理的。治疗上创立了大补元气,温养脾胃的可保立苏汤,方中不用活血化瘀之品,可见本症纯虚无疑,幽幽之别,昭昭之心,辨证用药,于此可见一斑。方后详述小儿年龄和用药量,并告诉后人“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由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付,气足方妥”。

  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二十种抽风先兆,指明但见一、二症就是,不必全见。这对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其症为“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清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内空鸣,下泄止嗽,肌肉跳动”。还从当时现有的水平列出了可治与不可治之症。

  小儿半身不遂(近人有认为似于痿证的),是王清任先生首先提出的。发病年龄为周岁至童年,认为发病和症状系“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泄等症,病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甚至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而“突然患此症者少”。因“是气不达于四肢”,故方用补阳还五汤。然而,论述过于简略,我们只好通过分析本病的症状体征,并借助于现代医学,认为相当于小儿急性偏瘫(突然发病的那部分)、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病毒感染等疾病。据现代的一些零碎报道,对这些病的治疗,还常应用解毒、通络、化浊诸法[7]。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小儿半身不遂的病理和诊治,无疑提供了较早的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5.结语

  我们初步探讨了王清任先生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创立新说;基于儿体解剖,来认识其生理、病理、探讨疾病的治疗,指导处方用药。《医林改错》虽然不是儿科专著,对儿科疾病的种类涉及有限(还提到小儿夜啼、小儿痞块,亦主张瘀血作祟),但散记在书中的这些宝贵经验,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医林改错》的解剖成就,是建立在儿尸基础上的,因此,理应把它视为一部小儿解剖学专著。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其他原因,王清任先生的某些观点、认识,有些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但这是白玉微瑕,丝毫也不影响他对儿科学的贡献!限于笔者水平,粗浅地谈了这些,很可能不全面,或存有谬误,敬请方家指教。(本文承蒙中国中医研究院马堪温教授审阅和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清・王清任著。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评注,医林改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2]中国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儿科学(统编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陈定华,等。潘仲明老中医儿科用药经验。新中医1985;17(3):3。

  [4]陈笑夫。麻疹变证两则,新中医1985;17(3):15。

  [5]王春生。王武振治麻防变的经验,江西中医药1985;16(2)。

  [6]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儿科学(统编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9。

  [7]毕可恩,等。中医中药治疗小儿急偏瘫七例报告,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2):39。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