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灸法,又称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穴位红外线疗法,是指利用红外材料作为幅射源即红外线辐射器,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上照射,使经穴产生温热效应和红外幅射效应。研究表明,波长在1~10微米之间的红外谱线,对人体作用特别明显,其穿透人体的深度可达2cm,从而达到温通经脉、宣导气血,具有类似灸法的作用。
由于红外线局部照射首先引起照射部分的温度升高,和传统的灸法法有相似之处。故在针灸临床上被逐步得以应用和推广。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穴位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一类的病证,有明显的祛风、散寒、除湿的效果。因此,在肌肉、关节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多有运用,近年还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另外,穴位红外线照射与针刺、电针、穴位敷贴、拔罐或刺血等疗法结合,更能产生较好的协同作用。从已有资料看,穴位红外线疗法与其它一种或数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