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1、患者男性,32岁。体检发现HBsAg阳性十余年,近2周来感乏力,食欲不振,近1周来出现皮肤发黄。查体:精神萎靡,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腹部膨隆,肝脾未扪及,腹水征阳性。化验:HBsAg(+),ALT380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5g/L,总胆红素4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0%.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肝炎
E.淤胆型肝炎
正确答案:C
解析:急性重型肝炎是重型肝炎的一种临床分类。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肝昏迷症状(肝昏迷二度以上症状),而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升高1毫克%以上;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及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高度腹胀、严重厌食伴有恶心呕吐;肝浊音区缩小或进行性缩小,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正常者应考虑急性重型肝炎。
2、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带状疱疹。此种情况属()
A.显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潜在性感染
D.病原携带
E.易感者
正确答案:A
解析: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潜在性感染,就是感染了某种病原菌,但没有表现出症状。病原体长期潜在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3、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出的血清标志物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c
E.抗-HCV
正确答案:D
解析: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人体后,尚未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视”尚未产生抗体的时期。
在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期,血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在这段时间内,血中既检测不出HBsAg也检测不出HBsAb,仅能检测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这段时间称为急性乙型肝炎的窗口期。
【中医基础理论】
1.具有女子先天之称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正确答案:B
解析:首先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观点的是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女子独具先天是由女子的生理特性所决定,这也反映了肝与女子生理特性密切关联。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流的作用。肝脉所过之处,与冲任有密切关系,妇科疾病多为冲任损伤,而冲任损伤与肝的病变互为因果。临床常见病症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都和肝及冲任损伤密切相关。故妇科治疗常用疏肝养肝等法。
2.“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正确答案:B
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对阴偏衰或阳偏衰所致的病证,主要运用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如阳虚不能制约阴而致的虚寒证,一般不能用辛温散寒的药物,应当用补阳的药物,扶助不足之阳而达到制约相对偏盛之阴的目的。这种方法,又叫“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不能制约阳而致的虚热证,则不能用苦寒清热的药物,而应用滋阴之品,资助不足之阴,以达到抑制相对偏盛之阳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又叫“阳病治阴”。亦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怒胜()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正确答案:B
解析:怒属木,思属土,木克土,故愤怒能抑制忧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怒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