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与症状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

多发生在集体居住的工棚及野营账篷中。国内疫区有河湖低洼地、林间湿地和水网稻田等处,以前者为最多。

我国流行季节在春夏季(5~6月)和秋冬季(10~12月)。除季节性流行外,一年四季均可散发。

鼠类是传染源,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发病者极少见。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部分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可以有交叉重叠。

发热期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环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肋椎角有叩痛。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