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诊断、症状表现与治疗

诊断要点

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营养不良;进行营养不良分度和分类,以利临床治疗。

 1.参数选择 采用WHO推荐的NCHS(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标准。

2.体格测量指标 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的三项人体测量指标是年龄的体重(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

3.统计学指标 据样本的特点采用标准差法,以小于中位数减2s为营养不良界值点。

4.分型与分度

(1)分型

①低体重(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倍标准差。

②生长迟缓(矮)(stunting):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均数的2倍标准差以下。

③消瘦(wasting):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以下。

由于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三项可不一致,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满足人体测量评价营养不良的标准。但人体测量只是粗略的评价并不能代表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包括遗传因素)、实验室检查。应避免仅用个人身体的大小来评价营养状况。不宜将年龄、身高的下降简单称为“慢性营养不良”。因年龄的身高下降并不是一长期营养不良持续状态,而是某种状态的残留。也不宜将“急性营养不良”与“消瘦”、“慢性营养不良”与“生长迟缓”等同。“生长迟缓”并不都是营养不良,也不完全是“过去营养不良”,因影响骨骼生长,因素很复杂。 

(2)分度:儿童营养不良轻度与营养正常之间的界限很窄,分度多只用中度与重度。

(3)胎儿营养不良(IUGR):以出生时体重、身长小于胎龄的第10(或第3百分位),出生时身长的体重小于第10(或第3)百分位等三个指标,符合其中一项即可满足胎儿营养不良的标准。

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即体重下降,久之身高增长缓慢,逐渐低于正常,发生偏离;皮下脂肪逐渐减少、皮肤干燥、苍白、肌肉松弛至萎缩;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食欲低下,常腹泻、便秘交替;部分小儿可因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而出现水肿。据临床表现可分消瘦型、水肿型和混合型。消瘦型营养不良常见小婴儿能量供给不足,肌肉、脂肪严重消耗,时间长者身长发育迟缓。水肿型营养不良多见2~3岁幼儿,以蛋白质不足为主,出现水肿、脂肪肝、皮损、肝脾大、毛发无光泽,呈红棕色等。混合型介于二者之间。

随营养不良程度加重,除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更明显外,逐渐出现全身症状及生化代谢改变。重度营养不良时皮下脂肪消失殆尽、皮包骨样、面如老人,反应差、呆滞,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低体温、脉搏缓慢,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可低平。

治疗

1.中度营养不良

除去病因,从膳食中补足蛋白质、能量和其他重要营养素。

2.重度营养不良

控制感染与其他合并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逐渐增加蛋白质与能量的摄取,达高蛋白、高能量膳食。治疗可用渐进法,开始40~60kcal/(kg·d),逐渐加至120~150kcal/(kg·d),注意控制进食量,以减少消化道症状,2周后可逐步加大至最大量,其治疗时间较长;也可采用快速法,开始75kcal/(kg·d),1~2d后每日增加25kcal/kg,直到小儿出现不再耐受为止,并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此法可使体重快速增加,缩短治疗时间。无论用哪种方法治疗都应随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计划。

学习平台
置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