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明显变化,家庭小型化以及社区养老机制尚未健全。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已成为国内护理工作在21世纪发展的方向。
1城镇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开展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要使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都健康。人们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掌握更多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主动参与到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活动中来,渴望得到家庭医生、护士便捷、优质、价廉的健康服务。人们健康保健观念的转变督促护理工作必须从医院走进家庭,帮助人们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改变,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要求社会卫生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李跃之对湖南长沙某社区进行研究表明有82.3%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疾病,以高血压居首位,其次为心脏病、听力或视力障碍、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及慢性肺病等。钟华荪等对广州市越秀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及体格检查发现82%的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中56%有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表明部分老年人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意识较差的现象。张建凤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吸烟者占21%,嗜酒者占15.9%.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社区老年生活完全自理者约占90%,8%~10%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由于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卫生等方面限制,在对待健康问题的需求上,渴望得到方便、经济、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因此,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能满足社会民生的迫切需求,改变护理工作的被动状态,使医患双方受益,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向。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家庭负担的相对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医疗需求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内外社区护理事业调查表明,社区护理事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居民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又能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进程。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大量增加,改变了我国疾病谱,使慢性病护理的需求量增加,而提供给慢性病患者服务是健康教育及长期的护理服务,如果长期住院治疗势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很多需要健康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也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护理人员为顺应医学模式的改变,由医院走向社区,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直接、连续、全面、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护理。并进行多方面的护理指导、卫生宣教。因此,开展社区护理能满足社区居民的这种需求又能促进护理事业稳步发展。
随着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在重视身心健康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在得到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心理健康的指导,针对疾病谱的改变,开展社区护理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2我国社区服务现状
卫生部蒋作君在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说:通过资源重组,结构和功能改造等措施,目前,全国已设置城市卫生服务中心289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3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每年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平均每个中心覆盖居民4.9万人,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截止2003年年底,全国已有95%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52%县级市开展了社区服务。
2.1社区护理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病人向社区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应在社区解决。因此,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医院以外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社区工作已初见规模,如设立家庭病床、开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专家门诊、开通护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时定期开展护理服务等,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护理人员的帮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然而,我国社区护理现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模式单一,规模小。其服务内容、服务规模、服务质量及社区护理教育等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2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性的服务,它不仅涉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还需要护士有较强的人文情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而我国目前现有的社区护士虽然能满足社区卫生基本服务,但要真正实现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宗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2.2.2服务项目不能满足需要
社区护理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而我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社区护理服务大多数还仅是技术操作,像输液、打针、接种疫苗等。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中,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仍属于从属地位,不被社会重视,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2.2.3社区护理不受重视
从目前情况看,社区卫生工作刚刚起步,各地普遍以医疗为切入点,一些单位在社区工作发展规划和人力培养使用计划中注意对医生的培养,而对如何充分发展护士的作用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2.2.4无社区护士专科教育
我国各地绝大多数的社区护士主要来源于医院的临床护士,他们虽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缺乏对社区及社区护理工作的了解。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所有的社区护士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社区护士的培训。在国外,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应配套教育措施,而社区护士教育模式也不断进行改革。而我国社区教育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几乎没有专门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院校。
3社区护理发展措施
3.1转变思想是做好社区护理的保证
社区护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做好社区护理的关键,并做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是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二是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群体(家庭社会)服务转变;三是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四是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为社区、家庭服务转变。
3.2扎实开展现有的社区护理措施
社区护理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相应的服务项目,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另外,根据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
目前在我国社区护理中开展的社区护理项目有:定期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咨询,康复训练、家庭病床、家庭方式、临终关怀等。这些护理措施在我国社区护理实施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实践,被证明对改善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社区护理人员在对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居家护理中提供了比家庭成员和朋友更加全面和有用的护理,显示社区护士在对老年人临终关怀上有独到之处。
3.3加强对社区护士的培训
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一名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护理,必须全面熟练的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因此,对社区护士进行全面的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十分重要。另外,患者在医院内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家庭吸氧机以及各种电子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社区服务就不可能分工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的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在职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有计划的培养一批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社区护理人才,提高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为社区护理提供保证。
3.4开展社区研究
使社区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探索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针对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是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又为各自发展找到契合点。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不够成熟,但通过各方面努力它一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完善。
总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正在蓬勃发展,社区护理应抓住时机加快自身建设步伐,从人力、管理、职能等各方面促进社区护理的整体提高。使人类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